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益智 » 幼儿区域游戏的开展
扩展阅读
天成解说一个人的游戏 2021-03-16 21:51:02
打游戏什么牌子显卡好 2021-03-16 21:51:00

幼儿区域游戏的开展

发布时间: 2021-03-16 20:42:11

❶ 如何科学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游戏

一、合理优化区域游戏环境,搭建科学活动的操作平台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是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提供充分的物质材料,通过运用不同的方式设计与组织幼儿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索活动;是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建构概念、发展智能、养成科学态度的过程。要在幼儿园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科学活动,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
区域游戏正是教师利用日常教育资源所创设的一种游戏环境,并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了幼儿园教师及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对集体教育的有效补充。在这个环境中,幼儿可以自由探究、发现、操作、实践,因此区域游戏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幼儿获得科学知识、经验、技能的多少及正确与否。在环境创设中,我们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材料,多从身边取材取物,立足生活化的教育原则,结合自然环境、地方特点等营造氛围。
1、提供探究性操作材料,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强调材料的探究性,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以下是一个老师的大班区域活动案——比较轻重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轻重。并尝试用感官及借助物体测量等办法,区分物体的轻重。
(2)通过实验活动,发展幼儿观察、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思路:
娃娃、赛车……轻重在孩子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的玩具赛车比你的重”,“不对,我的玩具赛车比你的重” ……不知谁说了一句:“称一称就知道了”。于是孩子们开始了“哪个轻、哪个重?”的探索与研究。在实验角里,教师有意投放了天平秤、平衡器等称量工具,并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如:各种材料不同的小球、圆片,大小不同的砝码……,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了一一比较,并对每一次的称量结果做了记录。在纸片与塑料片的比较中,孩子发现:塑料片重纸片轻;在砝码的比较中,孩子发现:大的重,小的轻;在各类小球的比较中,孩子发现:铁球最重。当孩子们感知积累了有关轻重的经验之后,教师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孩子尝试借助各种材料,运用多种办法,进行物体的轻重比较。
2、营造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促进科学知识的内化
幼儿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往往心里知道,但表达不清。因此,我们不仅要引导幼儿实践和探索,而且要善于让幼儿把科学实践的过程和获取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幼儿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发展,并把实践的经验化为语言存在于意识之中。例如在小班《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这一案例中,教师问道:“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引导幼儿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有的幼儿不会表达,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他用语言表述;有的幼儿已能清楚地说出“能”或“不能”,教师就进一步引导他说说“为什么”;个别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就能说出:“瓶子太小,东西太大。”这样的结论不是老师给的,而是通过老师引导幼儿自己总结出来的,在促进智力的提升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事物的认识,同时还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精心选择区域游戏内容,彰显科学活动的内涵特征
区域游戏内容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教师应根据教育的目标,结合幼儿发展的水平, 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安排,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能力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在与预设环境的交互中培养幼儿性情、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1、游戏内容的选择来要源于生活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幼儿科学活动的内容更是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内容,才是幼儿容易理解接受和感兴趣的,幼儿才会对科学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真正主动地去操作、去探究,才能用心去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从而体验和领悟到科学的无所不在。幼儿园中经常用一些小实验来帮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比如:沉与浮、摩擦起电、弹性、溶解等等。
2、游戏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年龄差异
而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对内容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小班幼儿因为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我们为其选择的区域游戏可以是充满童趣的,如:在《神奇的魔法汤》中,教师通过晃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将已经涂在瓶盖内的彩色颜料溶解,将水变成红、黄、蓝、绿、紫……中班幼儿在增强操作性的基础上,力求与趣味性并重,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如:《酸甜苦辣咸》是通过对各种调味品的调试,在添加、减少、调适、品尝的过程中,让幼儿感知甜、酸、苦、辣咸的不同味觉,了解食物本身含有不同的味道,正因为这些味道,所以才能区分各种事物,初步体验世界万物的奥妙和特有本质。 而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主动探究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因此《磁铁的秘密》这一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硬币、铁钉、钥匙等、积木、玩具等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寻找磁铁的好朋友,从中获得磁铁能吸铁制品的经验。
三、各区域游戏的有机结合,发挥科学活动的隐性作用
区域活动的设置应涵盖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个方面,满足幼儿各项活动的需要。一般有语言区、数学区、科学区、美工区、音乐区、益智区、角色游戏区、木工区、建构区、阅读区等。虽然各区域的划分不同然而它们之间却有着内在联系,除了科学区域游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区域游戏将科学活动内容彰显出来。比如:在大班语言区中,引导幼儿阅读《一粒种子的旅行》,通过阅读绘本,知道种子从口腔进入食道,又经过胃、小肠、大肠,最后到达肛门,从而了解到人体的消化系统。然后通过美工区,制作《一粒种子的旅行》图标来展现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与认识。再利用生活区进行人体消化系统标志的位置粘贴,教育幼儿吃饭要细嚼慢咽。从上例来看,这一系列的区域游戏活动内容,是有机结合,形成一条龙贯穿始终的。我们可以顺着主线清晰地看到一次完整的科学活动的始终。幼儿在每个区域游戏中,获得的关于人体消化系统的科学知识,一点一滴累积在一起。而这个过程又十分自然,脉络分明,并引发幼儿主动地发现、亲身地实践、积极地思考,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
四、适时进行区域游戏指导,增进科学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态度和作用直接影响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只有扮演好这些身份和角色,适时地给予幼儿鼓励、肯定和帮助,才能增强幼儿动手操作和探究质疑的胆识和自信心,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在科学区角活动中要注重幼儿自主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培养,但当幼儿探究停滞时,教师可适时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幼儿深入探究。例如区域活动“玩磁铁”中,教师结合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运用磁性原理设计了“小兔走迷宫”的游戏材料。幼儿通过磁铁吸引底座带铁的图片来回移动,获得了一些对磁铁属性的感性认识。活动中,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用磁铁进行各种探索,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和观点。幼儿获得感性经验后,我们开始考虑为幼儿补充提供一些非磁性的东西,如小木片、铝片、布片、纸片等,供其继续操作。与前一任务相比,这一任务难度提高了,因而在具体操作时有的幼儿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我会和你一起想办法的。”教师加以适时地鼓励并及时设置了新任务:通过磁铁操作实验,将材料进行分类。心理和操作两个层面的有效支持,帮助幼儿重拾信心与兴趣,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更多的情况下,科学区域活动更适合采取关注但不介入的指导方式,例如在科学区域活动“溶解”中,丁琪小朋友虽爱动手动脑,但因为选用的盐太多,操作时遇到了一些困难。这时教师并没有立即介入指导,而是静观其变。结果幼儿彼此间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帮助丁琪最终解决了问题。这样的交流所达到的效果是教师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起到了一种支持的作用,还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其实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发生,关键是老师的指导介入要得当,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推动和促进游戏的进程,提高科学活动在游戏中的实效性。
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意识的增强,以及幼教改革的深入,科学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功效被纳入幼儿教育体系中,成为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在日常活动中,从细微处见心意,把科学活动目标从有形转化为无形,将科学活动与区域游戏有机整合,使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探索发现、合作互动,成为爱科学、爱思考并充满自信的孩子。

❷ 如何开展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

一、创设合理、有效的区域环境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设置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教育目标、内容区别对待。环境的创设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关注幼儿的投入程度,满足不同的幼儿需要,让幼儿在区域中能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区域活动改变了以往幼儿园像小学教室似的整齐摆放桌椅的形式,用玩具柜把教室分隔成若干个小区,形成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并在每个区用文字或图示标注活动区名称。在各区域设置时,要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对需要安静的阅读区、操作区、美工区摆放在一起,并且要离吵闹的音乐区、表演区、建筑区远一些。"娃娃家"、"医院"、"超市"可设置在相对靠近的地方,便于幼儿在活动中的互相交往。此外,还可充分利用走廊、洗手间等空间,通过选择幼儿喜爱的卡通动漫形象加以装饰,力求创设一个温馨、舒适而又充满教育内容的环境。 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投放材料 材料的投放要以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为依据,寻找最接近幼儿现有水平的活动,设置要有一定难度但又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递进式活动内容。也就是我们平时在活动设置中常提到的要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幼儿跳一跳摘到果子。既把握幼儿现有水平,又提出下一步发展高度,这样才能实现区域活动的实际意义。 首先,材料要具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是指材料必须能够引导幼儿动手、动脑的活动。我们之所以提出材料必须有探究性,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不能看作是探究活动。如,我们在进行纸的吸水性这个活动时,不是直接告诉幼儿哪些纸的吸水性强,而让幼儿在探索区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得出相应的结论,避免老师在课堂上的生硬的说教。真正变老师教为学生学,解放幼儿的思维,让幼儿的思维更加开阔。从而依据问题自己探索答案,得出正确的结论。 其次,材料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在内容选择上一般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集中教学的活动内容。投放材料的层次性,还体现在我们为幼儿准备材料应注意的问题上,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是发展而变化着的,准备的材料要能够适应孩子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具有可发展性,起到帮助幼儿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不断积累各种经验,提高各种能力。材料的多样性是指材料围绕教育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如在《美丽的房子》的主题活动中,就可以提供手工纸、彩笔、剪刀、纸、几何图形等,让幼儿进行折房子、画房子、贴房子,从而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再次,材料投放时要关注幼儿已有经验。在开展区域活动时一定要关注幼儿已有经验,准备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符的材料。幼儿会玩的,教师可以适当放手,也可以让熟悉材料的幼儿带不常玩的幼儿活动。幼儿都不熟悉的新材料,教师可以在活动之前进行适当讲解,达到精心准备材料、按目的投放材料、关注材料使用,才能使材料在区域活动中产生最大的价值。 三、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 1、 建立宽松愉悦的师幼关系。建立宽松愉悦、和诣平等的人文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就像在家一样轻松自如,教师是他们可亲可信的活动伙伴,这样的幼儿园才能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 2、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幼儿的活动。赏识与鼓励不是简单地说"好,你真棒!",而是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所在,具体指出他好在哪里,不要空洞地加以表扬。这样才会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表扬是真诚的,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优点,有利于幼儿发扬和树立自信心。赏识是教育的良方,它能让幼儿健康自信地成长,值得在区域活动中提倡。 3、 既要给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又要进行适时指导。 《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活动时,教师不应过多的干预,只有当幼儿遇到困难和问题需要教师帮助时,教师才适当介入,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开展区域活动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指导技巧,细致、准确地观察和了解幼儿。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导活动过程,促进活动深入开展。在活动中教师是催化剂,教师不能把角色停留在提供活动材料、安排幼儿进入区角、主持幼儿的分工与合作、解决孩子间的纠纷,使幼儿处于高控制之下。而是要善于观察,还要适时、适当的引导、启发、激励,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活动,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地表现自己、总结自己,促进幼儿自主性的提高。要留意每个孩子的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及时给予鼓励、表扬,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适当的时机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 创设区域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满足幼儿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将学习内容、生活内容、游戏内容、运动内容有机渗透到区域活动之中,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将教育要求巧妙地融于区域活动中,真正促使每个幼儿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

❸ 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有什么教育意义

1、对在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已有足够的认识,认为“开展区域活动很有必要”、“区域活动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却把握不好区域活动灵活性。 2、在活动区域设置上,从小班到大班活动区域的设置大同小异,同一班级里的活动区域更是长时间没有变化。 3、在游戏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能够注意从观察和发现幼儿的兴趣入手,选择促进幼儿发展的游戏内容,但也有的教师在选择中存在对游戏内容的价值判断把握不准的问题。班级活动区域内部活动材料的设计和投放缺乏内在的层次性和经常性的变化,许多材料利用率不高。 4、游戏指导中基本上都是教师的主动行为,说明现在教师在积极的教育责任心驱使下,对游戏的重视程度很高。但是教师将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孩子,忽视观察基础上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并不符合孩子的意愿,并不是幼儿当时的游戏需要,要求过高或过低;教师的介入干扰、转移或替代了孩子原来的活动意向;有时教师的介入和参与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等等。 5、教师大多把游戏结束后的讲评活动,当作发挥游戏教育作用的重要环节来做。这些讲评大都是教师预先选择的内容,大都围绕教师在游戏中的重点指导和随机指导的内容,教师的主观性很强。 通过学习,我认为在区域活动理念方面,应通过园本教研提高教师组织、指导区域活动的能力,改变区域活动形式的随机性、活动主题内容的随意性,时刻将幼儿的发展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教师在区域活动指导中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把握要有分寸。 在活动区的设置及活动材料的准备上,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设置活动区,如在托班就不适宜硬性要求孩子玩娃娃家,而在托班利用婴儿比较喜欢的布置动物形象玩具,开设“宠物区”则比较符合其年龄特点。同时,要确定活动区的空间位置,选择最佳空间布置相应的活动区,在材料收集上可以根据各种材料的性能、使用的可能,在活动区分门别类,设区摆放,做到资源共享。

❹ 如何引导幼儿开展区域游戏

怎样进行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
我们所说的区域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的游戏。它不是由教师事先设定教学程序,引导幼儿一步一步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活动,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中,由教师自己设定目标、规则、方法、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设想,并鼓励幼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向自己挑战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更困难的任务。区域活动的这种特性,使幼儿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周围的环境和人,成为一个有主见、有主意、有办法、能独立做事和不断地向自己挑战的人:另一方面,促使幼儿能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在人际交往冲突中,通过坚持、妥协、形成一致意见、分头行动等过程,学会合作分享。显然,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建立健全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其他形式的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下面我就结合实例从不同的年龄班分别来说一说,在日常工作中怎么样开展和指导区域活动。
小班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目标:
1、在一些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
2、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一些简单地交往技能,发展语言能力。
二、内容形式:
1、以角色游戏为主,开展的活动:娃娃家、小厨房、小等等。
2、培养自理方面的活动:小巧手穿衣、系系小扣子、谁的小手最灵敏等等。
三、指导策略: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应着重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和情感教育方面的培养。小班幼儿从妈妈的怀抱刚刚来到幼儿园,他们对什么都感到很胆怯、很陌生。我们教师就要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去发现幼儿的潜力和需要,去积累判断、决策的依据,去确定适合每个幼儿能力个性的相互作用方法。比如,我发现很多孩子每天早上来幼儿园,总是哭着闹着找妈妈、想回家。这样,我们就在活动室里布置了“娃娃家”,根据幼儿心中“家”的印象,布置的娃娃家要让他们感到很亲切、很温暖,就像自己的家一样。这样幼儿可以再娃娃家里自由的玩耍、交往。(举例、照片)
小班幼儿喜欢角色游戏,喜欢装模做样的模仿一些大人们做的事情,除了在娃娃家里扮演爸爸妈妈哄宝宝、喂宝宝外,他们也喜欢模仿其他的角色,比如:小厨师、小医生等等。根据他们这些特点,我们也可以在活动室里布置小厨房、小等。(照片、举例)
我们知道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很差,大多数幼儿到幼儿园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动手能力很差。比如:吃饭、穿衣、系扣子、穿鞋、入厕等,这些基本的活动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在区域活动,我们可以制定目标,培养、锻炼他们的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举例:系扣子,附照片)
我们教师在区域活动在活动中要善于观察,通过观察来抓住反映幼儿某一活动发展水平的标志性表现,从而较准确地把握幼儿活动的动态和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灵活地投放或变换材料,并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比如我们小班老师在指导幼儿练习剥蚕豆时,并不要急于教他们怎样剥,而是首先注意观察他们的剥法。开始很多幼儿拿蚕豆用手剥,可就是剥不下皮,有的干脆不剥了,有的就用牙齿咬。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观察到这一现象,发现难点所在,再次活动时及时调整目标,就把蚕豆换成发了芽的蚕豆。于是,幼儿从裂口出入手剥,成功率大大提高,活动的人次也增加了。
小班区域不仅可以开展以上活动,还有很多适合他们的、有意思的活动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组照片,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播放课件,举例说明)材料投放的安全性和柔软性、一物多用的特点。

中班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 目标:
1、区域活动时,在一些搭建游戏和排序游戏中培养幼儿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区域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重视幼儿对知识的运用,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的发展。
二、内容形式:
搭建游戏、排序游戏、烧烤店、小厨房、小商店等。

三、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为幼儿提供适合其本身需要的活动环境,如果教师在指导上不因人施教的话,区域活动的长处就荡然无存了。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一些操作性的活动、交往性较强的活动和一些搭建游戏,对他们的吸引力是比较大的。幼儿到了中班,喜欢探讨、分析的问题多了,有时会喜欢挑战一些有些难度的事情。我们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他们创造一些机会。比如,为了提高幼儿利用分类、排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曾投放扑克牌,让幼儿按数字大小,对相同花色的扑克牌排序。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幼儿的操作方式各异。有的把所有的扑克牌混在一起,逐一寻找,又慢又杂乱;而有的先按数字归类,再排序,或先按花色归类,再排序,速度相对就快多了。尽管都会分类排序,但幼儿的操作水平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层次行。我并没有急于去干涉幼儿的操作方式,而是当大部分幼儿都操作体验过后,我在集体活动中以竞赛的方式,让幼儿明显地看到不同方法所产生的速度差异,经过共同讨论,幼儿认识到:把花色相同或数字相同的归在一个家里,就能更快、更方便地进行排序。同时,对幼儿在操作中表现出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我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如数字大小顺序不变,花色则按一红一黑间隔的排法,或是完全按四种花色间隔的排法(红桃1,草花1,方块1,黑桃1,红桃2,草花2……)。当然对个别有困难的幼儿,我开始为他们提供单种花色的扑克牌,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因此,只有重视活动的过程,才能发现幼儿不同的思维特点和个性差异,才能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的学习来源于生活和实践,中班幼儿对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的东西也是比较感兴趣的,有时他们可以自发的组织一些模仿游戏。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贴近生活的环境,让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验体。比如:烧烤店、小商店、小餐厅等等。(烧烤店,照片说明)
(播放课件,举例说明)
大班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目标:
1、针对幼儿的特点,有目的的投放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大胆的尝试、学习知识。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
3、区域活动中,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二、内容形式:
美工区:折纸、剪纸、泥工和一些自然材料的运用。(比如:玉米娃、水果蔬菜小精灵) 科学区:有趣的沉浮、好玩的磁铁等。数学区:棋牌游戏、超市购物等。
三、指导策略:
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表现出综合方面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创设区域活动时,要考虑到更多适合他们年龄发展的一些因素。首先,要根据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实现自己富有特色的发展。活动区是最适宜于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其最大特点是为幼儿提供适合其本身需要的活动环境。比如大班幼儿喜欢竞技性强的游戏,我就在班里开展了棋牌游戏。开始,很多幼儿由于不会玩,所以对这些游戏不是很感兴趣。可是,有几个男孩对这些游戏特别的钟爱,每次活动时他们总是玩的不亦乐乎。他们还经常自发地组织比赛,用擂台赛的形式来打擂,看谁最后可以当上擂主。在棋牌活动的开展中,激发了幼儿学习棋牌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养成了幼儿做事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知道“胜不骄,败不馁”。

其次,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材料和工具,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
皮亚杰曾指出:“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区域材料作为幼儿活动的操作对象,是幼儿建构、学习、发展的媒介,因此选择、投放、变更活动材料也是教师影响和规范幼儿的活动行为,支持和引导幼儿学习发展的指导策略之一。区域的材料虽然是静态的,但生态式区域活动则强调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使材料充分地“活”起来,以材料为影响幼儿的媒介,充分发挥其价值。
比如在美工区的活动中,我们开展的玉米娃活动,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带皮的玉米(教师整理好的)、各种果壳、豆类、剪刀、彩纸、胶带、糨糊等,都放在较矮的架子上,幼儿可以按需要随意取用。活动时,幼儿利用这些丰富的材料,亲手设计、制作玉米娃。最后他们做出了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娃娃,大家在一起欣赏的同时,不但感受到了别人的奇妙的想法,而且学习了别人的制作方法和特点。玉米娃活动我们开展了几次,但是每次都有不同的效果。而且每次孩子们都是热情高涨,兴趣十足。
以前我们还开展过超市购物的活动,我们和幼儿一起搜集了丰富的材料:各种食品的包装盒、各种瓶类、生活用品的包装盒、还有幼儿搜集的各种玩具等等。大家把搜集的商品摆放在超市里,一起布置我们的小超市,然后孩子们在超市里开始了购物游戏。不但培养了交往能力,而且把学过的数学知识有机的融入到了游戏中,进而巩固了知识。我们大班,还开展了水果蔬菜小精灵的活动,我们教师搜集很多蔬菜和水果,在操作区里,为幼儿提供其他辅助材料:牙签、橡皮泥、各种植物的种子等等,然后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制作水果蔬菜娃娃和小动物等,孩子们的作品也是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看着那些可爱、幼稚的作品,真让人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照片,举例)
最后,根据幼儿的兴奋点,因势利导,促进幼儿的“自我学习”。
我们大班开展的泥工活动,孩子们十分感兴趣。开始接触到泥,他们就有一种比较新奇的感觉。教师又给孩子们准备了不同品种的土,让他们认识不同的土,可以活出不同的泥。比如:黄土、黑土、红土等等。孩子们对黄土认识的较多,但是对黑土和红土就不是很熟悉了。当老师把黑土和红土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立刻吸引了他们惊奇的目光,大家都嚷嚷着:“老师,怎么还有这样的土哇?”“老师,这些土活出来的泥是什么样的呀?”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这时,老师就要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耐心的引导他们,逐步解决问题。当老师把活好的泥,投放给孩子们的时候,他们立即兴高采烈的卷起袖子,和老师一起玩起了泥。在一次一次的活动中,他们发挥了独特的思维,制作了很多可爱的泥工作品。正因为泥工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会一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对泥,可以说是百玩不厌。(照片,举例)
在美工区的活动中,我们让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尝试进行知识技能的自我学习。比如在剪纸和折纸活动中,当幼儿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后,我们就可以把作品的制作过程用分步图示的方式贴在墙上,让幼儿边观察、边对比、边操作,做到自我思考,自我纠正。如果幼儿多次探索后仍不能成功,我们教师就要清楚的发现其难点所在,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在这种自我学习过程中,幼儿既有探索体验的机会,又不至于因尝试失败而丧失信心,每个幼儿都能按自己的方法学会剪纸和折纸。在这些探索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一定技能,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获得知识。

❺ 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是怎样开展的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然而,在实际活动中,尽管我们都认识到了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都想方设法独具匠心的为幼儿开辟了活动场所,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角活动呢?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注重: 一、教师给幼儿创设科学、合理、有趣的活动区 幼儿园活动区的设置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考虑到幼儿的需要,还要考虑到地域性及幼儿园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要让活动区具有本班特色,兼顾有艺术性、教育性、发展性、多样性。作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要让幼儿自主的进入到教师创设的活动区内。在活动中,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角活动,并且逐步把集体活动的内容融入到区角活动中,让幼儿和伙伴之间一同探索、一同学习,从而在自己本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区中幼儿活动的情况,发现幼儿究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引导幼儿主动的参与区角活动,喜欢区角活动,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春天伊始,丫丫把家里的小盆栽带到了幼儿园,要和小伙伴们分享。 “小花开的真漂亮啊”“你看,你看,这片叶子刚刚开出来,昨天晚上还没有呢”“它怎么样才能长高呢?是不是多浇点水啊?”看着孩子们都很感兴趣,我先在课堂上设置了一节“有趣的植物”让孩子提高课件了解到植物的生产过程,在课余时间在班级的里一角,开设了“植物园”主题区角活动。请幼儿把自己喜欢的植物带到幼儿园里,孩子们一起观察、记录植物的生产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活动区里,张贴了植物的图片,文字,及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的花朵。这个区域小朋友特别喜欢,有的早上一来到幼儿园就迫不急待的去植物园观察自己的植物了;有的孩子每天都注意给小花小草浇水,增强了孩子的责任感,幼儿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师要提供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好玩的活动区材料 教师在创设合理的活动区后,在考虑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要理解活动的目标后在活动区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材料,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每个幼儿的家庭背景,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区角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在活动区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 比如:在“科学角”,教师就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科学知识形象的玩具或者具体事物,最重要的是要给幼儿提供有趣的能激发他们探索欲望的材料,像:多棱镜、木瓶堆放、沙漏、天平、奇妙的转盘等。在“数学区”教师就可以多投放一些多变几何体、可操作性强的,矿泉水瓶盖、蚕豆、彩色小石子、冰糕棍、珠子等等。还可以给幼儿投放一些蒙氏数学操作学具,100以内的串珠、可以让幼儿分分合合,在操作中感知总数与分合数之间的关系,再配以数字卡片的操作,使幼儿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百以内数的真正含义,同时还对色彩加以了巩固。凡是孩子们喜欢的,他们就会百玩不厌,增强了学习探索的兴趣。 三、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幼儿适时适宜的指导 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游戏是非常投入的,因此,教师耐心的观察和倾听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及时地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从而便于教师及时地加以调整。在观察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大多数幼儿喜欢什么区的游戏、喜欢的内容是什么、哪些材料幼儿最为喜欢等等),游戏中哪些情况需要老师介入等等。 怎么样才能在最好的时机进行来引导幼儿呢?例如,在教师创设了主题性区角《我们都是好朋友》中,教师提供了各种有关联的图片(小朋友和好伙伴、鸟和大树、手套和手、雨伞和雨鞋、茶壶和茶杯、袜子和鞋子等)的图片。当教师把这些操作材料与相关资料、图片投入到活动区中时,幼儿马上产生了兴趣,但是他们只是拿着单张的图片玩弄,却没有想到要把这些图片配对起来。这时,教师就拿了一张手的图片问:“小鸟和谁是好朋友啊?”帅帅忙着找出了大树的图片,紧接着就有一部分幼儿围拢过来!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捕捉有价值的内容来引导幼儿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是推动幼儿游戏发展的主导作用。 四、教师在活动中要对幼儿进行客观、宽松的评价 由教师组织的评价活动可以有很多种,评价的时机也有所区别。教师引导幼儿参与评价,就能发挥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幼儿之间的互动。在小班年龄段,对于活动的评价形式主要以师生互动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评价活动可逐步增加幼儿的参与机会,增强幼儿评价中的生生活动。 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的做好纪录和反思尤其重要。环境创设是否适宜;布局是否合理;材料提供上是否要作调整;游戏中的介入行为是否及时、适时。另外,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游戏中需要幼儿积累怎样的经验,幼儿在游戏中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等等。有了分析、反思和调整的记录才能体现观察和指导的价值,帮助教师不断发现区角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开展要根据本地区特点,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及不同发展需要,结合教育目标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展,更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爱心及责任心,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和不足,才能把幼儿园区角活动区活动生动有效的开展起来。

❻ 幼儿园如何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最新相关信息

区域活动是为幼儿精心设计的,可以服务于幼儿发展的、作为幼儿活动对象的活动。在幼儿园,通常将教室中的环境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在各个区域中布置多层次的优秀材料,让幼儿充分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活动,并在活动中完成其发展的使命。下面,就四方面谈谈如何有效开展区域活动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贴近幼儿现实生活经验的区域环境,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进入中班后,我班大部分的孩子都比较喜欢数数,而且喜欢贴近生活的扮演游戏,特别是自从班里组织亲子游回来后,孩子们对角色的扮演,特别是能够赚取劳动薪酬的角色扮演特别感兴趣。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这种兴趣要求,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收集材料,一起在班上布置了一个“QQ便利店”,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现实生活中收银员、客户的角色,因为这个区角既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而符合他们的兴趣发展,这个区角在班上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二、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及时调整区域,以保持幼儿的游戏兴趣
班级区域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班上幼儿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和兴趣进行划分。如,根据小小班的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比较喜欢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这个特点,就可在班上开设娃娃家。中大班幼儿动手能力较强,阅读兴趣较浓厚,自主阅读的能力也较强,可在班上开设美工区和阅读区等。同时,在同一年龄段区域的划分还应随着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行变换。如,进入大班后我班幼儿对语言区渐渐失去兴趣,但随着课程的增加和孩子们学习能力的增强,大部分的孩子对棋类区的兴趣较为浓厚。于是,我们便将语言区变为棋类区或者是在班上增设一个棋类区。幼儿的兴趣在区域里得到了发挥。
三、根据幼儿的游戏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制定有效的进区规则
孩子是区域活动的主体,是与区域环境积极互动的主导者。发挥幼儿主体作用,制定有效的班级进区规则将使区域活动变得有序、有效。很多时候,老师们都是制定好进区规制后让幼儿遵守。幼儿往往不按照老师要求的来做,而是经常给老师“添乱”。那是因为幼儿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或那样要求他们,他们对老师的要求不明白自然也就不能遵守老师的要求。如果我们能激发幼儿“小主人翁”的意识,让幼儿参与到制定进区规则中,他们则能更好地遵守规则。如,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老师可以进行情景表演,让幼儿判断哪种方式更方便他们玩游戏。讨论完之后,老师可以用图片直接记录下来,做上标记,张贴到区域里的显眼位置。这样幼儿每次进区都能够清晰明了的看到。中大班的幼儿则可以采用直接讨论的方式。幼儿可以将自己的想法绘画出来,然后再集体讨论之后集体确定哪种方式更有利游戏的进行。然后老师再帮助幼儿在图片旁配上简单的文字。如,幼儿讨论出来的某个区只能进四个人。老师可在幼儿绘画的人后面加上简单的文字。然后再张贴到区域最显眼的位置。
四、根据幼儿的进区表现,教师进行适当指导及具体评价
教师的指导不能代替幼儿的操作,要适当。很多时候,当老师每做出一个精美好玩的学具投放到区里的时候,因为担心孩子们不会玩,往往都会先教会孩子们怎样去玩,当发现孩子们没有按照自己说的玩法去玩的时候,而是玩出自己的花样的时候,老师就会感到懊恼,会阻止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玩法玩。《纲要》中提到,孩子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获取生活经验的。我们不仅要尊重幼儿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还要支持他们的这种探索精神。如果担心孩子会弄坏学具,可以平日让孩子们参与一起制作,让他们体验制作学具的不易。并在每次制作完成后只教会孩子们一种玩法,鼓励孩子们自己去发现不同的玩法。教师的评价在区域活动中也十分重要。但是,如果老师在幼儿进区时没有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做记录,那么对幼儿的评价也就失去真实性和有效性。当孩子们进区后,班上老师可进行分工,一位老师负责两到三个区。除了适时的指导在区里活动的孩子外,老师还要细致地观察每个孩子的状态以及他们玩的效果并用各种方式做记录。如,在建构区,孩子们喜欢用积木搭建高楼,城堡和桥梁。每一次我都会用相机及时的拍摄下孩子们的每一个作品等到进行评价的时候就将图片打开,非常的直观,其他孩子也能够学习和欣赏同伴的作品。如,在表演区,有的孩子戴着漂亮的长假发有模有样的唱歌时我就及时用手机进行记录并在集体面前播放给孩子们看。不仅表演的孩子得到了同伴们的赞赏,也让那些平时进了表演区不知道怎么玩的孩子得到了学习的机会。

❼ 如何更好的开展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

一、充分利用有限空间,科学投放材料 在当前学位紧张的情况下,多数公办幼儿园在满负荷运作。面对这一现实制约,本着节约的精神,幼儿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人手开展区域游戏活动。 首先,随着孩子数量的增加,很多幼儿园面临活动面积较小,且各班级孩子人数较多,班级物品摆放比较拥挤的问题。这导致在开展游戏时总要浪费很多时间去摆放材料,孩子的游戏时间无法得到保证,也影响了游戏区域的布置。为缩短游戏前大量摆放的时间,减轻老师们的负担,保证孩子的游戏时间,幼儿园可以将走廊、美术室、科学发现室、幼儿图书室等辅助性教学区合理利用起来,并给每班配置相应的区角柜,摆放幼儿游戏所需的材料,由此解决这一问题。[2] 其次,要充分发挥全园教职工的聪明才智,与幼儿一起动手布置区域环境,这样既能锻炼老师和幼儿的动手能力,也能为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材料。比如,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空易拉罐做成分割区域的小栅栏,废旧的奶箱和水果箱则变成“娃娃家”游戏中的小电冰箱、小洗衣机、小桌子、小椅子、小电脑、小空调等。 二、开发活动区的公共价值,尝试打破班级界限 为更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游戏的教育价值,同时减轻老师们的工作量,幼儿园可以打破班级界限,让区域活动更活。由于区域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游戏,[3]而不是由教师事先设定教学程序,引导幼儿一步步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活动,因此在教师创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中,应由幼儿自己设定游戏目标、规则、方法,在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幼儿实现自已的设想,并鼓励幼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向自己挑战。这就要求各班的游戏区域有尽可能多的材料,能够创设出尽可能丰富的环境。这也就意味着,在区域游戏活动材料的投放和布置上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如果一味地让老师更换游戏材料或游戏内容,就会加大老师们的工作量。如果将各班游戏在班组内交换,就既能节约材料,又给幼儿提供了不断面对新的人、事、物及情境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宽广的交往空间。孩子们在交往中的对象、担当的角色、操作与交流的方式与过去那种一味由教师安排的方式相比,都将有很大的改变。 随着“区域交换”的出现,众多的人、事、物组成错综的关系,使幼儿遭遇更复杂的问题情境,班与班之间出现了合作、竞争、谦让、为班集体争取荣誉等活动,幼儿从中体验到更丰富的社会性情感。区域的交换由此大大地丰富了幼儿的认知与社会性活动经验,提高了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也促进了教师间的互动与合作。 三、灵活运用各种语言指导策略,发挥教师引导的积极作用 区域活动本是能够满足孩子主动学习、自主发展需要的有效活动形式,但是目前教师在区域指导过程中常常运用一些指令性的语言,如“这样做不对!”“你应该这样做!”等,对孩子的行为造成了干涉,替代孩子思考与行动,是不利于儿童自主学习的。为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更多地运用以下“开放性”的指导策略,保护孩子自主探究的欲望。 (一)善退——“转让式”语言的运用 孩子总是有一定的依赖性,当他在游戏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许不愿意自主地尝试、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会更多地选择更为便捷的方式,那就是向教师求助。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妨试着把问题转移,让孩子欣然、主动地接受挑战。如在建构区里,孩子们都想用积木搭建高架桥。可是搭了一段时间,桥只搭了一半,始终没有成型,孩子们处于简单摆弄的状态。当老师经过时,孩子们开始求助。这时老师故意露出诧异的眼神,回答道:“我也不知道怎么搭好?谁能帮帮我吗?"一个孩子主动上前回应道:“老师,看我来给你搭一个吧。”这个孩子边说边和身边的其他孩子一起继续游戏起来。 (二)善推——“暗示性”语言的运用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输出知识。而现代的教育模式正在不断地发生转变,教师更多地需要观察孩子的变化,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发现他们的需要,推动孩子不断进步,而探索过程仍然是由孩子自己完成的。[4]暗示即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将游戏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孩子,而是通过相对间接的语言介入,帮助孩子寻找新的思路和方向。在幼儿园中大班,孩子们对教师暗示性的语言已经能够较好的领会,这不但可以保护孩子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也为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游戏奠定了基础。如在美工区里,孩子们正在制作高楼,有个男孩直接选择了较难的制作方法,用剪刀剪开牙膏盒,但是尝试了十多次,还是没有成功,他有些气馁了,将盒子、剪刀一把甩在桌上。这时,老师走到他跟前,轻轻地指指旁边的小朋友说道:“你看,佑佑做得真不错!”这个小男孩一看,很快就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便试着用同伴的“先折再剪”的方法进行制作。不一会儿,一座高楼便呈现在他面前了。 (三)善引——“建议性”语言的运用 如果说幼儿是水,那么教师就是“引水之人”,因为有了有效的“引导”,才会有后来的“渠成”。着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不重在教,而重在引”,因为随着教育形式的转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拉着孩子的手向前走,更多的是给孩子指个方向,让孩子自己走,因此巧妙的引导、有效的推动,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性的语言常常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的,与询问式语言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给予具体的方向指示,如“这样试试……”“如果不行再想想别的办法”“我要……,可是没有……”等句子都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角色活动区里有个小银行,游戏开始时取钱的人很多,但不一会儿,取了钱的幼儿各自忙碌去了,偶有一两个人来“取钱”。银行管理员开始变得无所事事,心里可着急了,还不停地念叨:“怎么没人来取钱啊?”正当这位孩子要离开时,教师出现了,并要求在银行里取钱,同时她还有意地询问道:“银行里还有多少一元、多少五元的钱啊?帮我数一数。”这使幼儿发现除了“存取款"的游戏,还可练习“数钱”的游戏。后来,他还尝试着计算钱的数量,从而使得消极等待的现象明显减少了。 (四)善评——“辨析式”语言的运用 发掘幼儿游戏中的闪光点,展示区域活动的成果,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区域的成果,还能为游戏延伸打下伏笔,帮助幼儿迁移经验,从而解决活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幼儿下一次开展区角游戏活动提供行为与情感上的支撑。在评价的阶段,教师可以采用“辨析式”或“设疑式”的语言来引发孩子的讨论。这种语言最能引发孩子间的互动,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幼儿之间互相辩驳,其中“说”的过程是经验的共享;“辨”的过程是智慧的碰撞;“析”的过程则是观点的提升。通过简短的“说、辨、析”三部曲,孩子成为活动真正的主人。如大班的“宝贝厨房”游戏结束了,大家安静地坐下来。这时老师问道:“刚才我发现斌斌和乐乐都在小厨房里切黄瓜,你们分别用了什么办法?”斌斌:“我直接把黄瓜给拗断了,就是样子不太好看。”乐乐:“我用圆口的蛋糕刀切,切的时候把汁都压出来了。”老师:“那大家觉得谁的方法更好?你有更好的方法吗?”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讨论开了,最终大家决定用破的泥工板来做新的尝试。 一般幼儿园教学区角都有教案的,幼儿园区角有八个分区,分布于不同领域,培养孩子各项能力。国内专业生产幼儿园区角厂家“育栋区角 ”,是很多幼儿园和玩教具经销商的选择。或者直接联系他们。零叁柒壹陆零壹陆柒贰贰柒(大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