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幼兒益智 » 幼兒的需要與游戲
擴展閱讀
天成解說一個人的游戲 2021-03-16 21:51:02
打游戲什麼牌子顯卡好 2021-03-16 21:51:00

幼兒的需要與游戲

發布時間: 2021-02-24 18:12:34

❶ 幼兒園教學生活和游戲活動中需要注意事項

在游戲開始之前要和孩子講明游戲規則,在活動中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另外孩子在游戲中要學習保護自己。 在我們的每一次活動中也要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習慣,走路的時候慢慢的,不要奔跑。 作為教師要個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場地,時刻觀察孩子,消除一些不安全的因素,使孩子在游戲中充分體驗游戲的快樂。

❷ 游戲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

1、有助於促進孩子身體機能和運動功能的發展:許多游戲活動需要全身的參與,通過跑、跳、爬、滾等運動的形式實現,所以游戲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鍛煉心肺功能,增加身體運動控制能力和動作靈活性,有利於兒童生長發育。游戲也可以促進兒童手的操作能力與精細動作的發展,增加手眼協調性。

2、有助於促進孩子感知功能的發展:游戲時兒童不僅需要運動,同時要使用五官,接受環境中的視覺、聽覺、觸覺、前庭平衡、身體重力、身體動覺和嗅覺等信息的刺激,並綜合這些信息作出判斷,產生相應的行為反應。所以,游戲可以獲得感知覺刺激,促進神經功能的發展和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

3、有助於游戲促進孩子語言功能的發展:在社交性游戲、互動性游戲和規則性游戲中,兒童之間有語言模仿、言語溝通、角色扮演、游戲規則的述說與解釋等語言形式的呈現。通過游戲,兒童可以進行語言理解和表達的練習,增加詞彙量和句子的復雜程度,學習語法使用和語言表達技巧,提高語言能力。

4、有助於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想像性游戲可以用模仿和想像去再現兒童的生活經驗,相反,也會在游戲中對過去的經驗進行重建、改造、變化和新的創造,兒童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玩出各不相同的花樣。在建構性游戲中,兒童可以提高視覺空間能力,學習數量概念,在社會溝通游戲中可以學習新的知識與概念。另外,在游戲中兒童要不斷地觀察事物,進行分析與判斷,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反復的游戲過程,孩子的認知能力將不斷提高。

❸ 幼兒教育如何與游戲結合

1.教學和游戲的融合被視為一種現成的解決方案

簡單化思維和復雜性思維這兩個思維範式,在大多數領域同時指導著人類的活動。教育是一種以人為對象的實踐活動,人的復雜性決定了教育的不確定性。幼兒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對象,其發展性決定了幼兒園教育的不確定性。

因此,幼兒園需要建立一種動態、彈性、復雜的教育生態圈。正是基於此,教學和游戲這兩種看似完全對立的活動開始嘗試溝通、對話,進而走向融合。

從思維層面講,教學和游戲融合的提出打破了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找到了溝通兩者的第三條路徑,是一種進步。然而在教育實踐中,幼兒園教師常常會受到簡單化思維的影響,將教學和游戲的融合視為一種現成的解決現實中碰到的所有問題的方案,因此,復雜性在這里被忽視了。

幼兒園教師琢磨的往往是,如何通過教學和游戲的融合為幼兒園教育設計一個一勞永逸的操作方案,根本沒有或很少意識到幼兒園教育所具有的不確定性,甚至為了達到某種預期效果,不惜人為忽略或剔除那些起作用而無法把握的因素。〔5〕

這一方面可能與幼兒園教師對教學和游戲融合的認識還只停留在其工具性的層面上有關,另一方面也可能與幼兒園教師追求簡單化、程序化和秩序化的教學方法有關。

2.教學和游戲的融合演化為教學對游戲單方面的改造

教學和游戲的融合代表著有序和無序的和解,是兩者平等的溝通與對話。但在融合的過程中,兩者的地位顯然是不平等的,游戲往往處於被利用和改造的地位。

具體而言,教學和游戲的融合被視為游戲與教學的結合。在這種「融合」中,游戲不是完整、自然的游戲,相反,它已被教學進行了嚴格的改造以符合教學的要求。這並非是真正的融合,也難以發揮兩者的合力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3.教學和游戲的融合反而加固了教學和游戲之間的界限

教學和游戲作為兩種完全不同的活動,前者更強調教師的作用,後者則更注重幼兒的自主性,因此,教學和游戲融合的關鍵就是處理好教師和幼兒的關系。

當下,在教學和游戲融合的實踐中,教師更多的是將游戲設計成一張漂亮的糖紙,然後將教學內容包裹其中。在這里,教學和游戲依然是分離的,甚至可能會因教學和游戲設計的巨大反差而使兩者的界限更加明顯,幼兒常無奈地將這種活動稱之為「老師的游戲」。

可見,教師的這種簡單相加的融合方式不但沒有消弭教學和游戲之間的界限,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❹ 兒童為什麼要游戲

兒童游戲是作為兒童獲得和表達社會交往能力的情境,可以幫助兒童擺脫自我中心傾向,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是解決沖突、合作及其他社會能力發展的基礎。兒童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成長。通過各種游戲活動,兒童不但練習各種基本動作,使運動器官得到很好的發展,而且認知和社會交往能力,能夠更快、更好地發展起來。游戲還幫助兒童學會表達和控制情緒,學會處理焦慮和內心沖突,對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同樣有著重要的作用。
19世紀發展出了許多有影響的兒童游戲理論。霍爾提出了「復演說」,他認為兒童的游戲是在重復著人類遠古時代祖先們的生活,不同年齡的兒童以不同的形式重復著人類祖先的本能特徵。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他認為兒童通過游戲引起快感的大小,往往和遺傳的時代遠近及力量強弱成正比,我們對某一種游戲感興趣是因為它能接觸、復活人類深切的、根本的情緒〔4〕。席勒-斯賓塞則把游戲看作是兒童藉以發泄體內過剩精力的一種方式,以使身心達到平衡。彪勒則強調是兒童通過游戲獲得機體的滿足。格羅斯認為兒童的游戲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本能的准備,即「預演說」。博伊千介克則正好與格羅斯相反,認為游戲則是獲得自由、發展個體主動性、適應環境三種慾望所引發的。拉扎魯斯-帕特端克認為兒童游戲是源於機體的放鬆需要。

現代游戲理論不僅僅解釋游戲為什麼而存在,而且也嘗試定義游戲在兒童發展中的角色,以及在某些情況下,指出遊戲行為的前導條件。

1、精神分析論

弗洛伊德對心理學建設和發展的主要貢獻在於他重視無意識的研究和進行心理治療兩個方面。弗洛伊德的兒童心理學思想也與這兩個方面有著直接的聯系。弗洛伊德認為,在兒童游戲中也有潛意識的成分,並且兒童在游戲中是本著唯樂原則,即一切以得到機體的快感為主。兒童在游戲中是把游戲的愉快考慮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游戲是補償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願望和克服創傷性事件的手段。游戲使兒童能夠逃脫現實的強制和約束,發泄現實中不被接受的危險沖動,緩和心理緊張、發展自我力量以應付現實的環境。兒童游戲目的是為了在游戲中取利一個主動地位。弗洛伊德認為「這是由於某種要求控制他人的某種本能引起的,而這種本能不以記憶本身是否愉快為轉移的」同時,所有的游戲都受到一種願望的影響,這種願望始終支配著他們,那就是快快長成大人,以使能做大人所做的事情。作為弗洛伊德的弟子,艾里克森則與弗洛伊德有所不同,他認為兒童游戲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種健康的發泄方式。在游戲的過程中,兒童可以修復他們的精神創傷。「復活」他們的快樂經驗。但是其本身未能脫離唯樂原則。

2、認知論

皮亞傑作為其代表人物。他認為游戲是兒童認識新的復雜的客體和事件的方法,鞏固和擴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維和行動結合起來的方法。皮亞傑對格羅斯的理論提出了異議,認為他的解釋只從機能上加以簡單描述,更不能解釋象徵性游戲和想像性游戲這種高級的游戲。他指出「游戲乃是把現實同化於活動本身」。兒童在游戲時並不發展新的認知結構,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經驗適合先前存在的結構,即同化。他還認為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兒童特定時期的游戲方式。在感知運動階段,兒童通過身體動作和擺弄、操作具體物體來進行游戲,稱為練習游戲。在前運算階段,兒童發展了象徵性功能就可以進行象徵性游戲,他能把眼前不存在的東西假想為存在的。以後可以進行簡單的有規則的游戲,真正的有規則游戲出現在具體運算階段。在他的理論中始終有一個思想,他認為「認知活動發動了游戲,而游戲反過來加強認知活動」。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1976)則表明,游戲可直接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他認為兒童不具有抽象思維能力,對他們而言,意義與實體是混為一體不可分的,因此,兒童不看到真實的馬就不能夠了解馬的意思。當兒童開始參與想像游戲,使用物品(如棍子)來代替其它物體(如馬)時,意義開始與實體分離。此時的替代物(棍子)就像個樞軸,將意義與實體「馬」分離開來,這樣兒童才能獨立於所表徵的實體來想像意義。因此,象徵游戲對兒童抽象思維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維果茨基關於游戲的觀點是全面的。他認為不僅肯定了游戲對兒童社會性和情緒發展的重要作用,也強調了它對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作用。他認為,發展的三個領域是相互關聯的。他通過最近發展區(ZPD)來區分發展的二個層次:「實際發展」(獨立的表現)和「潛在發展」(幫助下的表現)。維果茨基分析指出,游戲是一種自助工具,兒童在游戲中的表現往往高於他們的發展水平。游戲甚至可以作為兒童最近發展區的支架,幫助他們獲得更高層次的功能,從而推動進一步的發展。

最近發展區內的潛在發展是一種過渡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兒童需要特殊幫助或支架來把握所能觸及的范圍內的東西。通常我們將支架看成是來自一個更專業的夥伴如父母、老師、兄姐或同伴的支持。在游戲中,兒童也可以創造他們自己的支架,在諸如自我控制、語言使用、記憶和與他人的合作方面延展自己的能力(Bodrova和Leong,1996)。例如:一個一旦上床睡覺就哭鬧不停的孩子可以在社會戲劇游戲中假裝上床睡覺而一點也不哭鬧。在游戲中,由於兒童控制了游戲框架或想像情景,他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與現實生活中的情形不一樣,在游戲情境中兒童可以假裝哭泣,但也可以停止哭泣。與其它情形相比,兒童在參與游戲時表現出更集中的注意力、更好的記憶、語言使用和社會合作能力。所以維果茨基認為,游戲就像一個放大鏡,能使兒童潛在的新能力在其它情景中(特別是在學校課堂之類的正式情景中)表現出來之前,就在游戲中首先展現它們。
3、學習論

桑代克是學習論的代表人物,他認為游戲是學習行為,遵循效果律和練習律,受到社會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響。各種文化和亞文化對不同類型行為的重視和獎勵;其差別都會反映在不同文化社會的兒童游戲中。人類兒童的游戲與動物的游戲有顯著的不同,人類兒童的游戲是用其自身特有的方式進行歸納的演繹。班杜拉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人類不斷的進行模仿,在兒童的游戲過程中,他們模仿成人的社會活動,在游戲中他們學會既堅持自己的權利同時又服從游戲團體中的要求。兒童的許多行為都是通過對現實的或象徵的榜樣行為的模仿而獲得的。

4、其他理論

中國心理學家朱智賢認為:首先,兒童游戲具有社會性,它是人的社會活動的一種初級模擬形式,反映了兒童周圍的社會生活。其次,兒童游戲是想像與現實生活的一種獨特的結合,它不是社會生活簡單的翻版。此外,游戲是兒童主動參與的伴有愉悅體驗的活動,它既不像勞動那樣要求創造財富,又不像學習那樣具有強制的義務性,因而深受兒童喜愛。

依照巴蒂森(1995)的說法,游戲是矛盾的。游戲中所有的活動並不代表真實生活中的活動,所以游戲中兒童的打鬧行為與真實的打鬧行為是不相同的。因此,玩這類游戲之前,兒童必須建立一套游戲「框架」或前後關系,讓兒童知道將發生的事情是游戲,而不是真的。所以兒童通常是在微笑或大笑的情形下建立這種游戲框架的。如果游戲框架沒有建立,其他兒童就會將游戲中的嘲弄、打鬥解釋成攻擊而產生相應的反應。當兒童游戲時,他們必須學會同時在兩個水平進行操作:在第一個水平,兒童融入所裝扮的角色並著重物體和行動的假裝意義;同時,他們知道自己的身份和其他玩伴的真實身份,游戲所用的物體及活動在真實生活里的真實意義。

❺ 見面考試卷簡答題 幼兒為什麼需要游戲

游戲具有主動自願的特質,在假象嬉戲中反映的周圍生活及游戲所伴隨的愉悅情緒不僅給幼兒帶來了極大的樂趣,而且也自發地促進了幼兒在身體、認知、情感、社會性、創造力等方面的發展。這些都使得游戲成為幼兒時期最重要的活動。大教育家福祿貝爾這樣分析游戲,「兒童早期的游戲,不是無關緊要的。它是非常嚴肅的,而且是具有...深刻意義的。……兒童早期得各種游戲,是一切未來生活的胚芽;因為整個人就是在游戲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中,在他最內在的傾向中發展和表現的。」「一個游戲著的兒童,一個全神貫注地游戲的兒童,一個這樣沉醉於游戲中的兒童,不是兒童生活中的最美麗的表現嗎?」難怪福祿貝爾把游戲看作幼兒生活中「最美麗的花朵」。 游戲是幼兒生活中的基本活動,是在兒童階段出現頻率最高、對其生存發展最有影響價值、最適合幼兒的活動。游戲對於幼兒,如同工作對於成人、學習對於青少年一樣。由於游戲最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和活動能力,能最有效地滿足幼兒的需要,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對幼兒具有不可替代的發展價值。因為「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動最初總是在游戲中進行的」,「就像嬰兒只能並且必須喝奶水才能維持生命和身體的成長一樣,幼兒也必須並且只有通過游戲才能實現其身體的發育和心理的成長。」 幼兒園教育如何利用游戲的發展價值並能將之轉化為教育價值,即如何將游戲這一兒童階段的基本活動變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活動,是一個涉及教育觀、兒童觀、價值觀的重大問題。在此,要使游戲成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活動,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保障幼兒游戲的權利,不要把幼兒能否參加游戲當作教師的特權 幼兒是具有獨立人格的社會的人,是不同於成人的正在成長發展中的人。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樣,幼兒也需要游戲,哪裡有幼兒,哪裡就有游戲。幼兒除了滿足生理需要外,還要通過游戲來滿足精神的需要,游戲是幼兒的權利。任何侵犯幼兒游戲權利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如果把幼兒能否參加游戲當成是教師的特權,或以剝奪幼兒游戲權利作為懲罰幼兒的手段等都是背離教育原則的。 二、創設良好的游戲環境 幼兒的游戲離不開外部的游戲環境與條件。它包括游戲的物質環境與心理環境兩個方面。物質環境主要是幼兒園各種人工或非人工的游戲空間和場地、游戲材料等;心理環境是指環境中的人際關系及心理氣氛,包括師幼關系、同伴關系及寬松自由的游戲氛圍。所以,教師要為幼兒創設優美、寬敞的,材料豐富、富於變化的物質環境以及和諧、平等、寬松、自由的心理環境,使幼兒富裕挑戰地愉快游戲並在游戲中獲得自身的滿足於發展。 三、讓幼兒做自己游戲的主人 目前在幼兒園游戲問題上,幼兒往往沒有游戲的主動權,整個游戲活動從角色分配、材料投放到游戲進程,完全由教師安排和領導,教師控制著整個游戲的進展。幼兒的游戲成為教師導演的「一台戲」,本該是「幼兒在游戲」卻變成了「教師在游戲幼兒」。游戲所具有的本體價值——愉悅功能被置於游戲之外。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要堅持以游戲為幼兒的基本活動原則就必須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創造性,讓幼兒自主地選擇游戲,確定游戲的主題,決定游戲的玩法、材料、角色,並有自發游戲的機會。教師的指導不要主宰、導演或干擾,甚至破壞幼兒的游戲,要讓幼兒真正做自己游戲的主人。 四、明確游戲既是教育的內容也是教育的手段 堅持以游戲為幼兒基本活動的原則,意味著要將游戲作為各種教育活動的手段,在保證游戲愉悅性的前提下,使游戲真正對幼兒的發展有所作用。

❻ 滿足幼兒對多種游戲的需要是尊重幼兒的表現,錯還是對

幼兒的生活需要游戲,游戲也是幼兒最熱衷、最主要、出現頻率最高的活動。在游戲中,幼兒可以模仿各類人物、動物及各種事件,使好奇心得到滿足,興趣得到發展,身心愉快,游戲給兒童提供了身體運動、情緒情感、語言認知、社會交往等方面多樣化的活動方式,它不僅構成了兒童完整的生活,也促成了兒童的成長與發展。所以,在《綱要》中明確指出:「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通過多種活動促進幼兒發展」。通過游戲和多種活動引導幼兒在與環境的接觸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操作、探索、發現,並與人交往,從中獲取多方面的經驗和能力」。可見,游戲在幼兒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幼兒教育離不開游戲。 然而,由於受自身認識能力,生活經驗等方面的局限,幼兒自發的游戲往往是簡單的、盲目的,只有在教師及成人的正確引導下,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促進其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一、利用游戲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觀察就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而且比較持久的知覺過程,是知覺的高級形態,兒童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品質和能力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觀察力。同時,觀察力也是構成智力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智力發展的基礎成分。許多科學家、研究學者之所以能夠在他們的研究領域內有所成就,很多時候並不因為他們比他人更聰明,而在於他們更善於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在於他們非同尋常的觀察力,在於他們對身邊看似尋常事物的超越一般人的的敏銳洞悉。良好的觀察力對孩子的成長與求知是很重要的。 科學角「磁鐵的游戲」 我將磁鐵塊、曲別針、鐵釘、紙片、塑料片、布片等東西混合在一起,讓幼兒經常自己玩耍,看看磁鐵能吸住什麼東西。經過孩子的實踐、觀察、爭論,得出磁鐵吸鐵的特性,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激發了孩子們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再如我在組織幼兒玩「會變的顏色」區角游戲時,取紅黃藍三色水或顏料少許,空玻璃瓶若干,礦泉水。讓幼兒展開豐富的想像,自由的配色製成各種果汁,如鮮桃汁、橘子汁、咖啡汁……讓幼兒在游戲中充分觀察顏色的變化,逐步掌握配色的方法。孩子們特別喜歡此游戲,雖然開始他們不能如己所願的配出自己想要的果汁,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孩子們還是掌握了配色的方法。此游戲引起幼兒對顏色的強烈興趣,使兒童知道紅黃藍三種顏色任意調配,就可以變成另一種顏色,並逐步總結出所配顏色深淺與三原色量的關系,他們還進行了其他兩色、三色甚至更多顏色調配的嘗試。這樣的游戲使孩子逐漸養成做事動腦筋的習慣,有利於激發孩子的觀察興趣,從而使求知慾也更加旺盛。 二、利用游戲培養幼兒的想像力 想像力是文明進步的泉源,有了想像才能創作,有創作才能有發明,有新的發明社會才能進步。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因此,我們在指導幼兒進行游戲時,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想像力,讓孩子展開想像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從而把孩子培養成富有想像,富有創造的人。在游戲活動中,幼兒常把自己想像成 「假裝」的人物,模仿想像的角色來行動,並盡最大的努力裝的更像,甚至還要把自己想像的東西補充進來,使之更完美,並根據游戲的需要,改變物品的用途。如把地板當作「馬路」,把椅子當作「汽車」等等。針對具體情況,老師再給予適當的指導,幼兒的想像力就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如在美術活動「蛋殼貼畫」中,教師以這樣一段話引入活動:「我們今天要到熊媽媽家做客,但熊媽媽家的路特別不好走,坑坑窪窪的,我們怎麼辦呢?」進而引出「幫熊媽媽鋪一條路」;還有一種是對情境進行假想。在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經常會根據活動的需要,帶領幼兒把身邊的環境一會兒假想為大海,小魚在大海里游來游去;一會兒又假想為草地,小雞在草地上游戲。這種假想的方式對年齡越小的幼兒運用得越多。在這類活動中,教師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戲的因素,因而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提高了集體活動的教育效果。 在我的班上總有一些孩子不愛喝豆漿,針對此現象我設計了 「給汽車加油「的游戲,喝豆漿前我請小朋友齊讀兒歌:「小汽車,准備好,加滿油油最重要。咕嘟咕嘟要喝完,比比誰最有力量!」,然後比賽喝豆漿,看誰把豆漿都喝光。此游戲幼兒將自己想像成小汽車,喝豆漿就是給小汽車加油,孩子的好勝心理催促他們把「油」加滿,最有力量,游戲激勵著幼兒變「要我喝豆漿」為「我要喝豆漿」,不但培養了幼兒的想像力,還有助於幼兒不挑食的好習慣養成。 三、利用游戲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創造素質是現代人才最寶貴的素質。21世紀是激烈競爭的世紀,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就是國民創造力的競爭,是創造性人才的創造速度和創造效率的競爭。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動力。一個民族缺乏獨創能力,就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的發展和希望就在於民族創造力的開發,它關繫到中華民族的命運。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兒童是新時代的創造者」,呼籲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他認為,「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創造的能力」,「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必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自選游戲是培養幼兒創造力的最佳手段之一,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和情感愛好,自由選擇活動材料和內容,當他們在游戲中產生一些稀奇古怪超越客觀現實的想法時,老師千萬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維模式去限制他們,或盲目否定,而應積極地捕捉創造思維的「閃光點」,加以科學的引導,為孩子創設一種寬松,自由民主的氣氛,使他們能夠大膽想像,自由思索,並以極大的熱情去嘗試自己的新思路,新模式,使這種創造力得以升華。教師應積極創設游戲活動,組織幼兒開展好各種游戲,並在游戲中鼓勵幼兒大膽創新。還應注意開展一些訓練幼兒創新思維能力的游戲,如:拼擺圖形;拼圖編故事;一物多玩;玩水、玩沙;設置問題,讓幼兒自己尋找答案等。讓幼兒充分的揮出自己的創新潛能。 在進行角色游戲「拔蘿卜」時,我讓小朋友按自己的意願分組,協商分配小兔子、老婆婆、小姑娘、小花貓、小老鼠等角色,教師做旁白並啟發幼兒表演,想想角色的語言、動作。孩子們的主動性得到張揚,他們語言各具特色,動作、表情也別具一格,有一組幼兒竟然演出了這樣的劇情:大家齊心協力將蘿卜拔出,小老鼠忍不住偷偷啃了幾口,恰巧被小花貓看見,小花貓向老鼠撲了過去,老婆婆說:「不要欺負別人,知錯能改就行了!」小花貓不聽,大家急著去勸阻,追逐著下場……孩子們的創造真是讓人忍俊不禁。 戶外活動的時間到了,我領孩子走向活動場地,路上,我對孩子說:「今天我們玩車軲轆,用手軲轆著輪子跑……」話未說完,一個平常愛發表意見的孩子說:「老師,總是軲轆多沒勁,我能跳圈圈玩嗎?」然後他對我說了跳圈的的方法。我頓悟,是呀,每一種玩具的玩法都不止一種,可以讓孩子自主探究嘛,於是我便放手讓孩子探索車軲轆的玩法,孩子們興奮極了,他們的玩法還真不少,跳圈、用車軲轆當袋袋學袋鼠蹦、玩車軲轆戰、還有一些孩子把車軲轆當成家玩起了串門游戲……孩子們樂在其中,自由地發揮和想像著,以最大的限度開發著自己的潛能。 戶外體育游戲在幼兒園中是必不可少的,是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要,自主選擇,愉快地自我表現的一種活動形式,是培養幼兒自主性、發揮幼兒創造性的一項自主活動,誠然,我們的孩子還缺少真正的自主,教師就應為孩子的身心健康著想,設計自由、開放的游戲,並提供各種材料,給予孩子最大的探究空

❼ 游戲與體育活動對幼兒的要求

幼兒教育影響著幼兒學習能力、性格等的養成。尤其是教育改革相關文件中,建議將幼兒教育變成游戲教育,在游戲中培養幼兒。
由於學前階段的孩子年齡偏小,一些簡單的肢體運動根本滿足不了幼兒鍛煉和激發孩子興趣的需求。幼兒園傳統玩具,普遍大眾化,操作乏味,玩法單一,可玩性不強。孩子更需要屬於自己獨特有趣的玩具。
這里推薦,世紀萬成教育研發的體育包,它以專業課程為綱,內含多種運動器材、親子游戲手冊、律動操光碟等。多玩具組合,全方位開發與鍛煉幼兒走跑、跳躍、鑽爬能力及反應平衡等多種潛能。

❽ 幼兒游戲活動的要求和內容

幼兒游戲是以游戲為手段,以教育為核心 游戲的過程即孩子自我發展的過程,其中隱藏著重要的教育動因,內含著教育方法的契機,因而有著不可忽視的教育價值。
鑒此,鼓勵幼兒游戲、提倡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游戲,本應是無可非議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