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幼兒益智 » 幼兒情境游戲案例分析
擴展閱讀
天成解說一個人的游戲 2021-03-16 21:51:02
打游戲什麼牌子顯卡好 2021-03-16 21:51:00

幼兒情境游戲案例分析

發布時間: 2020-12-06 01:34:45

⑴ 幼兒園中班案例分析

中班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我一踏進教室就有幼兒向我告狀,說東西不見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幫幼兒整理書包的時候,無意中發現貝貝的書包里有許多東西。仔細一看,正是很多小朋友先前丟失的東西。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我的眼裡,貝貝是個乖巧、懂事又內向的孩子。這件事發生在貝貝的身上,我覺得很驚訝。拿別人的東西屬於一種偏差行為,如果不經教育,很可能影響到幼兒日後的發展。該如何處理這件事呢? 為了更客觀地分析貝貝的行為,我首先對她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跟蹤觀察。觀察發現,貝貝「拿」的東西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小朋友帶到幼兒園的玩具;另一類是幼兒園里的玩具或者一些食品。這些東西有一個共同特點——很小,比如玩具上的小零件等,這些東西都可以捏在手心裡或放在口袋裡。玩具基本上是新的或是比較特別的,貝貝沒有玩夠或者沒有機會玩的。貝貝拿東西的時間通常是在自由活動以及活動與活動轉換的時候,因為這些時候幼兒都分散在教室、卧室、餐廳、盥洗室等各個地方,教師的注意力相對也比較分散。 我和全班幼兒一起商量什麼時候是玩自己玩具的時間,大家一致認為每天早餐以後是游戲的最好時間。我們就把這個時間作為玩具固定的分享時間。那在哪裡玩比較好呢?孩子們認為就在活動室的中間區域比較合適。於是,分享玩具有了固定的區域。接著,我又騰出一個玩具櫃,專門供幼兒擺放自己的玩具。這樣,幼兒所有的東西都有了自己的「家」。我還和幼兒約定,既然玩具帶到了幼兒園里,就要願意與每個人分享,但同時提醒幼兒玩之前要徵得玩具主人的同意。 為了保護貝貝的自尊心,盡可能地把不良反應減到最低,每個星期五,我都要幼兒玩「玩具回家了」的游戲,用游戲代替調查幫小朋友找到丟失的東西。幼兒回家前都要整理書包。我用一個廢紙箱,讓幼兒在整理書包的時候把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拿出來放進箱子里。等幼兒整理完書包大家再一起整理紙箱,是幼兒園里的東西就送回「家」,是小朋友的東西就還給主人,沒有用的廢棄物則扔進垃圾桶。 我覺得,拿走一個放在固定地方的玩具比拿走一個隨意放置的玩具更容易被發現,而且當教室里的各類物品被隨便放置時,沒有人明確知道教室里有什麼東西。於是我在每一件玩具和櫥櫃上都貼上標簽和標記,讓每一件玩具都有固定擺放的位置,這樣,教室里所有的東西都顯得很重要,而且容易發現缺少了什麼。 看到貝貝在玩別人的玩具時,我會對他說:「你玩一會兒小朋友的玩具,馬上就還給他了,對嗎?」在我的提示下,貝貝會把玩好的東西還給別人。看到貝貝在整理玩具的時候,我會馬上表揚他、鼓勵他:「謝謝你幫助老師把玩具送回家,你做得真好!大家都能玩了!」正面的肯定和表揚強化了貝貝的正確行為。 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類似行為時,家長可能採取一些過激的方式解決問題,我和貝貝的爸爸媽媽作了交流,和他們一起尋找合適的方法。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班級里再也沒有幼兒說東西不見的情況了。 結合對貝貝行為的觀察及年齡特點的分析,我認為:貝貝的行為屬於一種偏差行為。所謂偏差行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中社會成員不同程度地偏離或違反了既有的社會規范的行為,也被稱為越軌行為、離軌行為或差異行為等。貝貝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同伴時常告狀。可見,貝貝的行為偏離、違反了「既有的社會規范」,即幼兒之間正常交往的規則。其次,三四歲的幼兒常常分不清想像和現實,對於他人和自我的區別也不是非常明確。貝貝對那些小東西很感興趣,所以就拿走了。綜合起來,導致貝貝偏差行為的原因可能有:貝貝對「所有權」概念理解模糊,對集體交往時的規則不太明確,自製力教弱。 由於這一行為與幼兒的年齡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應對策略上,我堅持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原則,以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展為目的。在操作上,注重從細節出發,不過分關注貝貝,盡可能以集體的形式解決個體的問題。

⑵ 幼兒園游戲活動案例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做准備運動,活動身體。 師:小朋友們,過會我們要玩一個游戲,現在大家跟著我活動一下身體,等下才能表現的更好。 小鳥飛,飛啊飛,拍拍翅膀飛啊飛。(上肢運動) 小鴨走,走啊走,搖搖擺擺走啊走。(下蹲運動) 小象走,走啊走,甩甩鼻子走啊走。(俯背運動) 小馬跑,跑啊跑,嗒嗒嗒嗒跑啊跑。(跳躍運動)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小樹,引出遊戲。 師:小朋友,你們看看這是什麼?(小樹)哪個小朋友能告訴老師和小朋友,樹有什麼好處?(能乘涼、小鳥可以住在樹上……)所以我們應該保護小樹。今天我們玩的游戲就和這小樹有關。游戲的名字叫「愛護小樹」。在我們旁邊,地上畫了個什麼圖形?(圓圈)小朋友們先拉好小手,站在線上,圍成一個大圓圈。 2、老師交代游戲規則 師:老師把小樹放在圓的中間,因為風好大,小樹快被吹倒了。所以我們先請一位小朋友站在圓內用手扶著小樹。圈上的小朋友就要手拉手邊走邊念:「小樹,小樹,我們都愛護。」這時,扶樹的小朋友可以隨便叫一個小朋友的名字,比如:「XX,請你來護樹。 一、 二、三!」說完就松開手,被叫到的小朋友就要馬上跑上去扶住小樹,兩人交換位置。如果被叫的小朋友在叫他的小朋友到他位置前沒扶到樹,就是接著扶樹。老師要看看,哪個小朋友反應最快,最注意。 3、教師提要求 師: (1)扶樹的小朋友叫名字時,聲音要大聲,清楚,讓大家都聽得見。 (2)扶樹的小朋友要在數完「 一、 二、三」後才能松開小樹。 (3)圈上的小朋友不能推擠。 4、開始游戲 教師與幼兒一起游戲,在游戲中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提醒,讓幼兒更清楚游戲的規則。 5、分組進行游戲 幼兒人數較多,可讓幼兒分組游戲,使幼兒人人都有參與的機會。 (三)結束部分 1、教師對活動情況進行評價。 師:小朋友今天玩的開心么?大家表現的都很好,都能遵守游戲的規則。(找出未能扶住小樹的原因)我要表揚XXX。他反應很快,注意力很集中,跑得也很快,小樹被他很快的扶住,就不怕大風吹。小朋友為他鼓鼓掌,也為你們鼓鼓掌,因為你們也很棒 2、做做放鬆運動 師:小朋友也都累了吧?現在和老師做做放鬆活動,抖抖腳,抖抖手(舒展運動),然後回教室,小朋友口渴了要記得去喝水。

⑶ 幼兒園小班智力游戲案例分析

案例一:在一次角色游戲中,我正在"理發店"旁忙著收拾東西。"小姐,你要理發嗎?"一個甜甜的聲音在背後響起,我沒在意。"徐佳小姐,你要理發嗎?"聲音加大了,原來在叫我,居然還敢直呼其名,簡直"膽大包天",因為確實忙就沒理會。忽然,感覺我束好的長發在背後被一雙小手摸著。看來"理發師"看上了我這一頭長發,不去美一下是不行的。再說孩子們怎麼知道我的名字呢?乾脆將計就計趁機調查一下。打定主意我馬上放下手中的活,轉身笑眯眯地說:"誰是理發師呀?"小女孩唐鐿菲站了出來,"我是理發師,絕對給你做好看!""你是怎麼知道我的名字的?" "聽蔣老師喊你唄,我就知道了。"她一臉神氣的樣子,小孩的記性真好! 接下來一場顧客與理發師之間的自由交談開始了。 理發師:"你得低下頭,把頭發低下來。"顧客:"你們這兒沒有專門洗頭用的長躺椅嗎?這樣不舒服。"其實我是怕她們把頭發弄的一團糟。 於是菲菲叫了夏源、薛聽函等幾個小女孩七手八腳的忙了起來。一會兒,她們就用幾張小椅子拼了張洗頭躺椅。一切動作都比較專業:拔掉我的發圈,象模象樣的抓搓頭發。打開假水籠頭沖了沖、吹頭。 理發師:"你想做什麼發型?""你看我做什麼好,就做什麼吧!"我裝很隨便的樣子。 "童花頭好看,我幫你剪個童花頭。"美發師一個拿塑料推子,另一個拿剪刀,兩位理發師象模象樣地剪起來。理發過程中我們之間的閑聊也更深入了。 案例分析: 《綱要》指出"建立和諧有效的師幼關系是促進師幼互動的有效途徑……"如何建立和諧、有效的師幼關系呢,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尊重幼兒。教師要尊重幼兒的言行、想法,與幼兒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積極營造和諧的氛圍。案例中,很好的反映出教師的這儀觀點:當小女孩菲菲直呼其名,請她理發時,我是笑眯眯的應答孩子,轉身投入到孩子發起的游戲中。再游戲的過程中,我始終以幼兒為游戲的主體,適時的點撥。 其次,教師要准確定位自己,做平等中的首席。《綱要》告訴我們"教師要做一個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誠然是要教師准確定位角色。案例中小女孩要與教師玩"理發店"的區域游戲,教師"放下手中的活"積極的投入到游戲中,很樂意的扮演起顧客來,在"理發師"工作的過程中教師合作並引導著幼兒,對於幼兒的問題是"有問必答",使其在自主的游戲中得到發展。教師的這種引導方式增強了幼兒的自信:"象模象樣的抓搓頭發";"越發得意",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七手八腳的忙了起來";"用幾張椅子拼了張洗頭躺椅";"比較專業";"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象模象樣的剪起來。",充分體現了孩子的自主性積極教師的主導地位。 案例二: 角色游戲開始了,傅雷鳴今天做計程車司機,只見他非常開心地開著小車,來來往往。突然,張儒屹飛快地沖了過來,把傅雷鳴狠狠地撞了一下。傅雷鳴摔倒在地上,大聲地哭了起來。看到了剛才發生的一幕,我正要像平時一樣教育張儒屹不應該在教室里跑那麼快時,突然看見張儒屹一副闖禍後非常緊張而後悔的表情,我一下子轉變了想法,為什麼不換一種方法幫助孩子真正認識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嚴重後果並在以後的活動中避免出現同樣的行為呢?於是,我裝做不知道剛才發生的事情,並問他們:"怎麼了?" 傅雷鳴邊哭邊說:"張儒屹剛才把車開得很快,把我撞倒了。""什麼,是出車禍了呀!那可不得了,你一定受傷了,很痛吧?萬一有什麼問題可不是鬧著玩的。快,快讓我送你到醫院里去檢查一下。張儒屹還不快來幫忙呀。"我表現出了一副非常緊張的樣子。說完,要求張儒屹和我一起扶著傅雷鳴慢慢地來到了"娃娃醫院","醫生,快給他檢查一下,他剛才出車禍了,張儒屹把車開得太快把傅雷鳴撞倒了。"於是,王一帆醫生就讓傅雷鳴躺在床上給他象模象樣地檢查了起來,並不停地責怪張儒屹:"你呀,一點也不懂事,為什麼把車開得那麼快?傅雷鳴的腿都斷了,"說著用手抬了抬腿,"不行,要住院開刀。以後你開車可要慢一點,記住了嗎?" 張儒屹在旁邊不住地點頭,說:"我下次一定注意,慢一點開。"案例分析: 在平時的自由活動和游戲中,經常會出現以上這樣的事情。孩子們喜歡在教室里你追我趕、打鬧嬉戲,一不小心就會摔倒,甚至發生撞傷的流血事件,非常危險。對於這樣的突發事件,老師們常常採用的方法往往就是千篇一律的說教,不停地教育孩子們在活動室不要奔跑,要注意安全。可是,老師們苦口婆心說教的結果是老師說得口乾舌燥,而"肇事者"當時顯得誠惶誠恐乖乖認錯,在玩的時候卻又忘記了,效果不明顯。而這一次我嘗試以游戲的形式來處理,使孩子們始終處於游戲的情節中,並在游戲中借王一帆"醫生"的口"教育"了張儒屹。如此,不僅避免了張儒屹由於撞倒人而必須挨的批評,造成心情不愉快,不情願地接受說教,反而使張儒屹真正地意識到由於自己的魯莽行為給同伴帶來了痛苦,而且也使傅雷鳴忘記了剛才發生的不愉快。同時,也豐富了游戲情節。 反思: 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尤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的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避免單一呆板的言語說教。 二、小班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規則意識不是很強,經常會出現忽視規則的行為。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說教,效果恐怕是小之甚微的。這次將孩子經常出現的問題融入到角色游戲活動中進行教育,使孩子意識到自己行為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加強自我約束控制力。其效果強於以前多次的說教。 三、教師要嘗試用新穎、獨特的教育方法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幼兒園教育的特點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教育的綜合能力,能夠靈活地運用各種教育手段和途徑來教育引導孩子。 五、在游戲中,當張儒屹又在教室里奔跑並撞倒了同伴後,我對他進行了仔細地觀察,發現張儒屹緊張而後悔的表情,說明孩子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了,如果我再對他的行為加以批評的話,無疑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達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於是,我採用了不同於平常的教育方法,以游戲的情境、口吻對他進行了身臨其境的實地教育,從而達到了說教所達不到的良好教育效果。

⑷ 如何分析幼兒游戲行為,調整幼兒游戲情景

幼兒的自發游戲,是幼兒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發開展的游戲,其活動的本體是游戲,其中有潛在的、可能的教育因素,也可稱之為本體性游戲。它以游戲本身為目的,是一種幼兒用自己已有的經驗進行表現的活動,也是幼兒以已有知識為基礎的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創造。
(1)自發游戲對於幼兒有特殊的發展價值
華東師范大學華愛華教授在長期研究兒童游戲的基礎上,提出幼兒自發自主的游戲對其具有特殊的發展價值:一是游戲反映發展,因為游戲是兒童已有經驗的表現活動;二是游戲鞏固發展,因為游戲中有大量的自發練習性行為;三是游戲促進發展,因為游戲中有大量的自發探索性行為。
筆者也通過對幼兒期的典型象徵性游戲的研究發現,幼兒在其自發的游戲中能夠最放鬆、最自然地表現出他們的興趣、愛好、需要和創造性行為,這類活動對他們來說是最具安全感、愉悅感、歸屬感、勝任感、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的活動。所以,自發游戲對於發展幼兒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2)觀察幼兒的自發游戲是教師了解幼兒和改善觀察行為的重要途徑
幼兒的自發游戲對於教師來說,是很好地了解和理解幼兒的載體。觀察幼兒的自發游戲是教師改善觀察行為的重要途徑。原因有幾點:首先,透過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教師可以了解到他們最真實、自然的表現,有助於教師發現一個真實的幼兒;其次,通過觀察幼兒的自發表現,教師可以看到幼兒很多在教學情境中難以表現出來的、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造性行為,有助於教師發現一個智慧的幼兒;此外,教師還可以在和幼兒一起游戲的過程中,形成與幼兒的合作夥伴關系,建構對於幼兒主動學習的深入理解,並找到與幼兒互動的適宜策略和方法……觀察幼兒自發游戲的過程,是教師嘗試換角度思考,向幼兒學習,並與幼兒共同建構、共同成長的過程。
2.改善教師觀察行為的要點及方法
要點一:解決態度的問題,幫助教師增強觀察意識
目的:使教師從關注自己設計的游戲到關注並重視幼兒的自發游戲。
方法:「對比-感受」法
對比教師設計的教學游戲和幼兒自己發起的自主游戲,找到幼兒在其中的狀態和表現的不同。
鼓勵教師給幼兒創造更多自主游戲的機會,感受自發游戲對於幼兒發展的意義,體會幼兒主動學習過程與內涵。
要點二:解決角度的問題,幫助教師轉變觀察視角
目的:讓教師從找出幼兒存在的不足轉向發現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行為背後的意義。
方法:「拍攝-發現」法
在日常工作中嘗試關注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通過觀察與分析,發現幼兒有意義的自發游戲行為。
利用現代化手段,自己嘗試拍攝幼兒自發游戲行為的或照片,幫助自己客觀、細致地分析幼兒自發游戲行為中的意義和價值。
結合近期工作重點或研究內容,有目的地收集和整理一些幼兒在自發游戲中的相關表現和特點。
要點三:解決思路的問題,幫助教師制定觀察計劃
目的:促使教師從隨機觀察轉向有目的、有依據的觀察。
方法:「計劃-捕捉」法
結合近期工作重點、研究內容或班級重點活動,確定自己的觀察目的。
根據觀察目的大致確定觀察的對象、內容、時間和方法,形成初步的班級觀察計劃。
根據幼兒的需求和班級工作的需要,將有目的的觀察與隨機觀察結合起來,以便捕獲更多、更全面、更有意義的幼兒主動學習與發展的信息。
要點四:解決技術的問題,幫助教師選擇觀察方法
目的:讓教師在利用已知觀察方法的基礎上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方法:「綜合-探索」法
收集相關資料,學習實用、簡單、易操作的觀察方法。
根據觀察目的,綜合利用多種觀察方法,為自己收集到更多有意義的信息服務。
根據不同的觀察對象和情境,探索適合自己的、方便可行的觀察方法。
要點五:解決載體的問題,幫助教師改進觀察記錄
目的:幫助教師將開放性的觀察問題和結構性的記錄表格結合起來使用。
方法:「開放-結構」法
在口袋裡裝上便箋紙,用只言片語或關鍵詞等,隨時記錄下幼兒的動作、語言、表情及幼兒之間的對話。
根據觀察目的,設計幾個開放性的問題,方便自己有針對性地記錄下想要了解的信息。
根據觀察目的,梳理出幾個關鍵項目(維度),設計出簡單的、結構性的觀察記錄表格,方便自己對幼兒的諸多行為進行歸類、分析和判斷。
要點六:解決解釋的問題,幫助教師形成分析框架
目的:幫助教師依據理論找出關鍵價值點,形成自己對幼兒發展進行解釋的線索或分析的框架。

方法:「分類-整合」法
參考兒童發展文獻資料、《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或借鑒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兒童發展指南與評價指標,為自己更加科學、客觀地解釋觀察資料提供依據。
依據自己的觀察目的和要解決的問題,對所記錄的各種信息進行分類、整合,並嘗試進行簡單的解釋。
在反復體驗和嘗試的基礎上,總結、梳理出自己對幼兒在不同領域的發展進行解釋的線索或分析的框架,逐漸形成自己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現狀的科學評價。
要點七:解決成長的問題,幫助教師學會在反思中轉變觀念
目的:幫助教師以尊重的態度理解幼兒自然出現的特點及行為,學會以幼兒為師來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
方法:「反觀-調整」法
學會正視和接納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出現的種種行為,即使在成人看來是有問題的行為,學會理解和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
透過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反觀教師自身的言行對幼兒產生的影響。
藉助對幼兒自發游戲的觀察,反思自身教育觀念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找到原因,調整固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
帶著主動觀察、有目的觀察、連續觀察的意識,在反復嘗試、體驗、反思和調整中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和反思能力,不斷獲得專業成長。